職場物化
近年來,“打工人”“工具人”“社畜”等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2020年11月8日,“工具人”被《青年文摘》評選為“2020十大網絡熱詞”。“工具人”這個詞一出現就引來不少爭議,意為人們在有意或者無意中被以對待工具的方式來進行規劃、安排和評估,最終達到組織目標。從心理學的視角解讀這一現象,可以稱之為“客體化”,也可以翻譯為“物化”。
在美國,只有30%的人認為在工作中有“親密的友誼”,換言之,其余的都是“沒有人情味的”。這與人們的設想不同,因為人們通常會在投入大量時間的地方發展親密的關系。盡管這一現象已經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但目前有研究指出了另一種可能,這與職場中的物化有關。工作中的物化行為會導致他人重要的個人特征被忽略(如思維、情感和人格),被物化的個體被認為更像工具且缺少人性。更重要的是,當人們被物化時,會導致自我物化,他們也會認為自己缺乏熱情和能力,更像物體。這說明被物化的員工會體驗到更少的與自主性和能動性有關的人類心理狀態,同時也會體驗到更少的真實性。而人們感知到的不真實性與心理障礙呈正相關(如消極情緒、焦慮、抑郁等)。此外,職場中的物化行為導致職業倦怠的風險增加、工作滿意度下降、生活幸福感降低等負面心理影響。
據統計,我國心理亞健康人群占人口總數的75%,其中職場人群中焦慮和抑郁人群達半數以上,約有17.5%的人群患有心理疾病。心理問題如不得到及時預防和調適,會影響職場個人的健康發展,進而對家庭、企業和社會的穩定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目前,國內外關于物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物化,只有少數研究關注工作中的物化行為。但仍有研究發現,職場中的物化行為對員工的工作投入、工作滿意度、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為了呼吁重視職場員工心理健康、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和提升組織人文關懷,有研究對“物化”這一詞進行概念化說明,論述國內外職場物化的研究現狀,包括前因、后果及應對研究,對職場物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展望。
物化指的是把他人視作物體對待。任何領域都可能發生物化,物化包括2大基本維度:工具性和對人性的否定。工具性指的是人們將他人視作工具,而這種工具可以被交換、被侵犯或被其他人占有;對人性的否定則指人們不認為被客體化的目標能夠自主行動,也往往忽略其所具有的感情。通俗來說,物化是指把人當作工具或者使用對象來看待。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系統地闡述了物化的基本要素,包括7個主要特征:工具性、否認自主性、惰性、可替代性、可侵犯性、所有權和否認主觀性。在這7個特征中,工具性被研究者認為是物化最基本的特征。通過工具性進行物化,即根據一個人對實現目標的有用性來感知、定義和評價他或她。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被看作是實現特定目標的一種手段時,物化就發生了。Vaes等進一步將這些特征概括為2個維度,工具性(把人視為實現目標的單純工具)和對人的精神狀態的否定(把人視為無意識的實體)。
“物化”這一概念通常會讓人們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針對女性群體的物化現象。基于物化理論和女性主義視角,許多關于物化的研究集中于性物化,并發現性物化對女性有一系列負面影響(如飲食失調、性功能障礙、抑郁、自尊降低等)。其中,最具影響力的OT提到,物化是指女性的身體被注視、被評價和被潛在地當成物品,女性的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由她的外表決定; 自我物化是指內化第三者對自己身體的觀察與評價,將自己當作一個基于身體外表來評價的物體。然而,物化不僅發生在性領域,也發生在更廣泛的群體和人際環境中。在職場中,員工可能被當作可替換的機器,被認為是可以交換的、是組織的財產。人們僅僅從他們的外表和他們的身體以及作為一個物體和一個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沉默者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與非工作環境相比,人們傾向于在工作環境中把自己和他人客體化。工作環境和內容 (如重復性、機械性、乏味等特征)也會影響員工出現物化和自我物化的行為。